记者陈永报道
替补队员锻炼时间不足,给球员本身及俱乐部带来的都是个负面效应,除了水平下滑以外,收入的减少也会直接影响替补们的积极性。上场意味着收入,不上场意味着收入骤减或者没有收入,上场球员与替补球员收入可能相差100倍,这是众所周知但无人点破的事实。
根据鲁能的最高奖金可能计算,如果球队连赢4场(连胜奖),在不算基本工资收入的情况下,上场的主力能拿到的奖金一个月就将达到30万元左右,平均下来每场约为7万元。在这种情况下,主力队员其实就是既得利益者,他们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改变。这也是图拔需要平衡的一个方面,老队员的情绪相信没有一个主教练会忽略。
替补队员的情况则各不相同,一些老将如高尧等还有相对较高的年薪收入。但很多年轻队员,如王晓龙和李微,所签的合同列明收入分工资+奖金两块,出场时间对他们的收入有着重大的影响。
最为悲惨的则是那些从来上不了场的年轻队员。在董罡执政的时候,曾经有一名年轻队员(现在成为了鲁能队主力)每个月的收入只有800元,这名年轻队员无奈之下只能用小灵通作为通讯工具。在康梦君入主之后,鲁能替补年轻队员的收入得到了一个较大幅度的提升,一些能上场的年轻队员月工资在1万元左右,但没有得到上场机会的球员月收入不到3000元,只相当于上场主力的1/100。
从外人的角度看,这个收入也算不错,但如果放在鲁能内部,如果和郑智、李金羽等队员比较,替补队员的心理落差恐怕会非常巨大,而无法打上比赛,无法拿到奖金无疑放大了这种心理落差。在了解了这些之后,当你看到一些年轻队员再用异样的眼光看着一些老队员的时候,其实也就没有什么可以奇怪的了。
在夏季休整期间,国字号球员不在队中的时候,一些替补表现分外努力。万程曾经是涅波手中的红人,在很年轻的时候变成了主力,但是图拔却并未重用他。在夏休期间的热身赛中,万程不停入球,但在国字号球员回归之后,他却发现自己根本连比赛名单都难以挤进,这对努力表现的队员而言无疑是个重大打击。记者曾在前不久的一天晚上,于某娱乐场所碰上一个鲁能替补队员,在与记者聊天时,这名队员苦笑着说:“再努力也无法改变现状,我们只能喝酒泡吧来消磨时间了。”
实际上,固定地、几乎不问状态地使用同一套阵容,固然可以强化队员之间的默契,但另外一个更致命的问题似乎也随之而来,那就是主力队员的惰性。图拔一成不变的用人思路,实际上很容易给主力队员传递这样的一个信息:只要是不受伤,你便是主力。
在赛季刚开始时,训练场上,主力队员及替补队员的表现有所分野。主力队员上场斗志不高昂,遇到对脚的情况主动收脚,很少倒地铲抢,但是替补队员却认真得多,一位队员甚至创下了队内热身赛单场铲球20次的纪录。但在努力得不到重视之后,现在的鲁能训练场上已经很少见到如此拼命的状况。
这样的现状之下,造成了替补实力的整体下滑。细心的球迷可以发现,本赛季除了苑维玮、吕征水平有所提升以外,更多的替补队员上场之后都无法有好的表现,实际上是球员自身的信心以及训练状态的真实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