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文涛北京报道 作为一名1990年代就是女举旗帜性人物的她,如今依然义无反顾地奔向北京2008,耀眼的是十几年获得的无数金牌,但谁又能真正了解陈艳青为复出所作出的舍弃与牺牲?复出背后的故事,甚至是用一串串的泪珠连接起来的。
回到国家队,陈艳青面对的是一张张稚嫩的面孔,有些队友甚至比她小了一轮。国家队,让她又熟悉又陌生,除了队友,连器械也换了一茬。但她心态很好,甚至觉得自己并不老,小队员开玩笑时说她是“老人家”,她反驳说,其实她才不老!为了08奥运,很多老将都复出了,比如说唐功红。“我觉得自己还是年轻队员呢!”
奥运女子举重项目,7个级别只能参加4个,陈艳青所在的58公斤级是否能被选中,目前还是未知数。她表示自己关注的是提高训练水平,至于选不选58公斤,不是她关心的,“我只要把自己练好就行了,成绩才是最好的证明,如果成绩好了,打奥运会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有过两次刻骨铭心的奥运会经历了,陈艳青的2008之路有什么不同?她告诉记者,以前为了家庭,“为了光宗耀祖,现在不一样,现在更多的是为了国家的荣誉,毕竟,在家门口举行的奥运会,对任何一个运动员来说,都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选择了举重,就失去了做普通人的快乐”
在很多人眼里,陈艳青是退役专业户,几乎每次大赛以后都要淡出国家队一段时间。别看陈艳青是练举重的,内心可细腻着呢。每次面对人生路口,她都备受煎熬,厌倦与期待,矛盾的交织让她特别苦恼。也许可以这样解释她为什么会选择读心理学研究生——她想了解人的心理,同样,她也想解读自己的情绪。
陈艳青最刻骨铭心的一次退役是在2005年。那年,她获得了十运会和东亚运动会的冠军,在东亚运动会后,她宣布正式退役。她表示,自己是下了狠心,“当时想,自己绝对不会再复出了。如果继续练到2008年,我就差不多30岁了。我不希望自己到了30岁的时候还没有享受过青春。”
有人说,运动员苦,练举重则是苦上加苦。举重运动员一方面要节食保持体重,另一方面又要有超大的运动量提高技术水平,这对矛盾是永远无法调和的,“选择了举重,就失去了做普通人的快乐。”陈艳青说。其实,她所谓的普通人的正常生活很简单,就是能做一些平常女孩子应该做的事,比如逛街、化妆、穿漂亮衣服什么的。“一个女孩子在举重馆里呆了十几年,很枯燥,想尝试一下另一种生活,去实现每个女孩子都有的梦想。”而作为女举选手,尤其是在金字塔尖儿上,她失去了普通人觉得特平常的自由。
东亚运动会后宣布退役的时候,陈艳青的泪水忍不住一个劲儿流。她铁了心要开始新的生活,泪水单单是如释重负么?如今,回忆起两年前的流泪,陈艳青有了新的感触,“北京奥运会是百年一遇的机会,为了这个机会,我愿意放弃自己的青春。我去年退役时一直在哭,我知道自己还是对举重有感情。”
决定复出后,陈艳青还有一个心结,就是如何得到父母的支持。在复出的问题上,爸爸陈祖富和妈妈陆榴云都不情愿。家里的想法是让孩子早点成家,他们宁愿少一些做奥运冠军父母的光环,练举重实在太苦了,他们更心疼孩子。当陈艳青把她的决定告诉父亲的时候,老陈呆住了,眼泪汪汪的,这个朴实的农民蹲在了地上,一语不发。陈艳青也不知道说什么好,陪她来说服父亲的教练曹新明拍着老陈的肩膀,也是欲言又止,曹指导从小带陈艳青,他一直支持弟子复出,他认为陈艳青依然保持着很高的水平,不练下去实在可惜。
陈祖富抬起头,他用眼神跟教练交流着。依然没有说话,最后,老人用粉笔在地下写了两个字:服从!陈艳青也忍不住流泪了。至今她仍然觉得自己复出的决定对不起父亲,“我知道父亲的想法,但这条路是自己选的,我就必须走下去,有时候,为了事业得作出必要的牺牲。”
补回被假情报断送的悉尼梦
陈艳青跟奥运的渊源,远不止雅典那块沉甸甸的金牌,这背后还有很多别样的故事。其实,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陈艳青就有机会提前4年获得金牌。
2000年的时候,在女子举重58公斤级项目中,陈艳青可以说是天下无敌。看看她的运动成绩吧,1998年亚运会、1999年世锦赛陈艳青都轻松夺冠。而在2000年7月的奥运选拔赛中,以总成绩242公斤力挫群芳独占鳌头,这个成绩,足足比后来的悉尼奥运会这个级别的冠军成绩高出了22.5公斤。再业余的人都知道20多公斤,将会是多么大的优势。这意味着悉尼奥运会只要她去,夺冠是板上钉钉的事儿。然而就在悉尼奥运名单公布的前夕,一则情报断送了陈艳青的奥运之路。这则情报说朝鲜有一名选手,虽然没参加过什么国际大赛,但她的训练水平很高,其总成绩也达到了242公斤,和陈艳青不相上下,中国这个级别并没有绝对的把握。
奥运会举重项目有7个小项,但每个代表团只能选择参加其中的4项。而中国女举在任何级别上都有夺冠的实力,她们参加奥运会就意味着必拿金牌。朝鲜选手的信息真假难辨,但举重队不敢冒险,最终决定放弃女子58公斤级参加悉尼奥运会的机会。后来,朝鲜选手的传闻最终被证实是一则假情报,但已经失去机会的陈艳青的心情可想而知。
痛失悉尼奥运夺金机会的她,很久都难以走出阴影。她的训练受到影响,状态也开始下滑。2001年广州九运会上,陈艳青只拿到第三名的成绩;九运会后,情绪低落到极点的陈艳青终于作出了退役的决定,这一年,她年仅22岁。
退役后,陈艳青选择到苏州大学财经学院读书。她一边上大学,一边在同在苏州的江苏省举重队训练基地当举重教练。到了2003年,江苏省体育局原副局长冯洪宝在苏州考察时,特别看望了陈艳青。冯洪宝鼓励她复出:“你的条件那么好,又没有什么伤病,年纪也不大,为何不再拼一拼呢?”
陈艳青其实也在考虑复出,她想,自己错过了悉尼,不能再错过雅典了。这一年的8月,陈艳青正式复出,并在2004年5月入选国家队,雅典的金牌是对她多年奋斗的最好回报。现在,她的目光又瞄准了明年的北京奥运,几番风雨,几度沉浮,可她就是这样一个人,可以暂时退缩,但永不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