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2010广州亚运会 > 八方评论

亚运见证中国跨越

2010-10-19 14:07:00    作者: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薛原

    从北京到广州,20年,两届亚运会,记忆与现实叠加呈现,从中能看到什么?

  还有不到一个月,广州亚运会就将开幕。亚洲体坛的盛事再临中国,万众期待中,自然也有无数记忆被唤起。本报体育部邀请到参与过北京亚运会的7个人,请他们讲述当年的亲身经历,如今的所思所感。回首与前瞻中,以两届亚运会为镜,映照出20年来大至国家、小到个人的变化与思索。

  20年前,这7个人曾是北京亚运会的组织者、竞技者、宣传者、志愿者、研究者,如今,他们有的已不在一线,有的社会角色已转换,但北京亚运会都是各自难忘的人生经历。眼下,他们中的一些人,又在以不同的方式参与着广州亚运。当年拿下北京亚运3金1银的邓亚萍,这次是广州亚运会第33号注册志愿者;当年点燃亚运会主火炬的许海峰,这次负责广州亚运两个场馆的团队运行;当年以一曲《亚洲雄风》名噪大江南北的作曲家徐沛东,如今继续为广州亚运创作歌曲;当年的志愿者曹竞,如今已是一名资深体育记者,又将前往广州……

  之所以选择以个体叙述的方式回首北京,展望广州,是因为亚运会曾凝聚起一个民族的共同记忆。从他们的叙述中,也许每个人都可以激活记忆中的片段,由此也对广州生发更多期待。正是在这样由无数个体经历组成的坐标系中,审视亚运之于中国的意义,也有了更生动的注脚。

  邓亚萍将北京亚运看做自己乒乓球生涯走向辉煌的一个起航点。徐沛东则将之比喻为“在国人心中点了一把火”,成为推动国家继续向前的又一个起航点。20年过去,让人感慨的不仅是当年的激情与豪气,更有今日飞扬的神采。座谈中,几位来宾不约而同地说起20年间国人素质与心态的提升变化。对亚运会的关注,从金牌延伸到民生;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刻影响着举办大赛的思路。场馆的赛后利用,志愿精神的培育等等,都在筹办广州亚运的过程中践行始终。发言中,体育社会学者卢元镇说,举办一次大赛,不会解决所有问题。诚哉斯言。不过,如果在时间的维度中将视线拉远,观照20年来中国举办的两次亚运,一个民族的奋进足迹已清晰可见。

杨凯

您对其他相关新闻感兴趣,请在这里搜索

自定义搜索

    相关阅读

     
 

> 进入微博< 热点图片

 
 
登录名
密 码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