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追高他追高,我一追高他就抛。你也逃他也逃,我要想逃他回调。这线图那线图,越看心里越糊涂。你股评我股评,哪位念的是真经?
2007年,中国经济进入“理财时代”,“炒股养基”是当下最时髦的流行语。而中国体坛的炒股大军中,又有谁在闹心,谁在欢笑呢?
知否,知否,“入袋为安谁不晓,成败总差一两毛”。
持股从来未超5只
谢晖(上海申花前锋)
谢晖的偶像不是“头球专家”比埃尔霍夫,而是“股神”巴菲特。
巴菲特的《投资的价值》早已被谢晖翻烂,受到启发,2000年谢晖正式投身股市,即使留洋他也不曾中断过,当年他在德国踢球时,就专门订了一个德国专业财经收费频道,用来了解股市行情以及相关的行业资讯。
巴菲特在股票方面有一个著名理论——“投资者应该像马克·吐温建议的那样,别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好好地看护它,千万不要把很多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你仿佛觉得砸了一个没事,但你永远不会得到最大回报。”这句话成了谢晖炒股的座右铭,秉承这一观点,谢晖持有的股票从来都没有超过5只。现在谢晖手里的股票,一共只有2只,都是银行股。
谢晖购买股票的唯一原则,是看基本面,看行业,前两年看好钢铁、煤电行业,现在看好金融板块。买股票,买的就是这家公司的前景。
巴菲特的许多股票都伴随他20年甚至30年,谢晖同样也有此打算,虽然他所持有的股票在过去三个月里没有像一些垃圾股、题材股那样一飞冲天,但谢晖坚信一句话:“只有在退潮之后,你才会看到海滩上哪些人是在裸泳。”
新股民胆子大赚的多
吉祥兄弟(孙吉、孙祥,上海申花队员)
哥哥孙吉比孙祥更早一步接触股票,而小哥俩最经典的一次操作,是不久前以30元左右的价格吃进中体产业,一天之后,在大送配即将来临之前,这只沪深股市中为数不多的体育类股票迅速进入飙升轨道。
有趣的是,这家上市公司的董事长正是中国足球的老领导——前中国足协主席王俊生,在随后短短一个星期里,中体产业几乎以一天一涨停的速度升空,让小哥俩乐开了花。
孙吉喜欢短线,在操作股票时,胆子大得出奇。有段时间,他对一些高价股很感兴趣,因为他觉得这些高价股都是几块钱地往上涨,看着都觉得刺激,他喜欢那种“心跳的感觉”。
荷兰留洋期间,由于时差的缘故,孙祥刚刚起床,国内的股市却即将收盘,这也间接导致孙祥只能更多地采取长线投资的策略。
他调侃说: “我现在还是一个新手,不太懂,我看我大哥现在真的很懂,也很专业的样子,而且,他的胆子也比我大,很多人都在说,大牛市为什么新股民赚得比老股民多,这还不是因为新股民胆子大吗。”
从9万滚至200万元
于涛(上海申花前锋)
领结婚证快3年的国脚于涛,家里聘用着一位专门的理财人士——妻子任讷是某银行的支行副行长,正因为如此,于涛也乐于将自己的工资卡乖乖地交给老婆大人。
“我的老婆不简单啊,属于职业经理人,外面很多人都把钱交给她打理,我自然是近水楼台了。”
几年内,9万元的启动资金已经“滚”至200多万元。现在,于涛家的股票账户重仓了哪个股,已经成为申花队球员们重点打探的财经新闻。
不过,于涛对如今的股市保持着应有的谨慎,“股市自然好,但也不能够完全依靠它。不过股市的风险现在越来越大了。”
咱们散户有力量
王立彬(陕西男篮主教练)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男篮国手王立彬成为中国代表团的旗手,而如今在中国篮坛,这位陕西男篮主帅也是响当当的炒股好手。
2006年底,国内最乐观的股评专家预言沪市在2007年不会超过4000点,王立彬当时就大胆预言:“4000点,太小看人了。”而最终的事实证明了一切。
球场上,王立彬还会用炒股理论去激励球员:“一般而言,散户就是股市上的虾米,但散户也往往能起到激活大盘的作用。所以,看走势,既要看机构,还要看散户。而散户就如同篮球比赛时的板凳球员,有时候,当比赛陷入僵持阶段,你派上一个板凳球员,凭着一招鲜,比赛平衡就有可能被打破。”
炒股一天赚8万元
张军(中国羽毛球队混双)
就算不炒股,“奥运冠军”张军也是理财高手,现在在他名下的房产就有8套之多。在南京,2005年张军还在城东买了一套160多平方米的房子,这个房子背靠紫金山,现在飞涨;在老家苏州,张军还有二套房子,价格也都不便宜……
至于炒股,张军说自己是最近才接触的,他谦虚地说自己也是个新手。去年年底,他听北京和广州的朋友说股市前景不错,于是果断入市,他自己在北京开了户,买了两只股,分别是五矿发展和华神集团,到现在为止,这两只股已经给他带来了200%的收益。张军说:“我已经算胆子小的了,如果当初胆子再大点,就赚得更多了。”
在晋江集训,张军很少自己去看行情,有空闲时间的时候,他打开电脑看一看自己的股,他说:“我最多的时候,一天就赚了8万元,2·27大跌那天,我一天也亏了5万,但我并不担心,因为我对股市有信心。”
现在张军已经把自己的本钱提了出来,用股市掘来的钱继续投资股票。在他的带动下,中国羽毛球队里的谢杏芳、谢中博等人,都投身到股市中去了,但为了不影响训练,他们都是叫人代为打理。
本版稿件均由首席记者 张松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