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游泳世锦赛刚刚落幕,中国泳军以4金2银4铜的成绩为罗马之行画上了个“惊叹号”。罗马之行成为中国游泳的里程碑。在本届游泳世锦赛上,中国泳军不仅创造了继1994年罗马世锦赛后最辉煌的成绩,在男子游泳方面更是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然而在辉煌战绩的背后,中国泳军却有着不为人知的无奈。“这次取得好成绩的运动员大多有过出国集训的经历,出国费用昂贵,连奥运冠军都面临无力支付的尴尬。在伦敦奥运会前,如何更好地通过‘留洋取经’模式来提高运动成绩,这已成为摆在中国泳军面前亟待解决的大问题。”昨天,一位中国游泳队资深教练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语气沉重地说。
奇迹原是“海归”造
“她去澳大利亚集训的那三个月,对她帮助实在太大。在那里她接受最先进的训练方法,磨练了她的意志。女儿说,那里训练条件艰苦,泳池是露天的,每天凌晨3点就要下水。”在罗马世锦赛上最小的摘金选手沈阳女孩李哲思,其母张岩这番话道出了秘密。“在澳大利亚,李哲思的教练叫伍德,之前带过刘子歌。水平没得说,训练堪称‘魔鬼式’,他对队员唯一要求就是在训练中必须百分百投入,不然就走人。”
据了解,在本届罗马游泳世锦赛上,中国泳军崛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很多运动员此前都有过海外集训的经历。“出国训练并不是提高成绩的唯一出路,但却是开阔训练理念,培养敬业精神的良方。”昨天,一位极力主张将运动员“送出去”接受先进训练理念和手段的教练坦言,“我从事游泳训练20年,从专业角度来看,如果张琳没有多次海外集训的经历,中国男子游泳想取得质的飞跃,至少还得等上几年。”事实上,结束罗马之行后,中国男子游泳军团中的绝大多数队员都明确表示希望可以出国集训。
造星模式太“另类”
在中国军团中有个特殊群体,平日他们不享受国家队员待遇,参加国际大赛要靠自己筹集经费。只有在某些大赛来临时,他们才会作为临时队员参赛,丁俊晖就是个典型代表。他们的成才模式与专业运动员不同,他们被称为“体坛个体户”。“像张琳和刘子歌,出国集训费用大部分是自掏腰包,但他们和‘个体户’还是有区别的。作为国家队员,他们可以留在国内接受训练,他们是为了提高成绩寻求突破才‘留洋求学’的。”中国游泳队某资深教练透露,奥运冠军刘子歌的“海外留洋”经历走的是民间交流的路子。也就是说,刘子歌到澳大利亚训练主要得益于她的教练金炜的私人关系。既然不是官方行为,刘子歌到国外集训的费用就全部要由其教练承担。与刘子歌通过“民间交流”来达到留洋的方式不同,在罗马大出风头的张琳则是“公派与个人相结合”,在“留洋”前,张琳除了得到“留洋”经费外,国家队还给他配了队医,而在国外的日常开销则要自掏腰包。
应向国球取“商经”
巨额 “留洋学费”成为令人感到棘手的问题。刘子歌的教练金炜曾直言:如果没有足够的留洋经费,刘子歌很可能要提前退役,“刘子歌今年1月到澳洲进行3个月集训,到现在我还不知道这笔费用该找谁报销!”
“留洋之路如何展开,的确是摆在中国体育面前的现实问题。毕竟‘留洋深造’并不一定合适每一个运动员。”国家体育总局游泳运动中心主任李桦在谈到“留洋”问题时如是说,“游泳运动员大规模留学,其可能性必须根据情况而定,关键在于,外出训练一定要见实效!”看来,短期内中国游泳运动员想“留洋深造”还得靠个人出资。
“我觉得在运动员自我包装和提升商业价值方面,中国游泳队真该向国乒取取经。刘子歌与张怡宁,都是奥运冠军嘛!可为什么商业价值却有天壤之别?刘子歌要是也能多接些广告代言或与商家签订‘留洋助学’合约,还能愁留学经费吗?”昨天,一位体育营销专家给中国游泳运动员提了个醒,“在市场化日益提高的今天,无论是教练员还是运动员都该提高商业意识,中国体育的市场化经营已是大势所趋。”记者 赵姝
(北国网-时代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