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期待的十运会开幕式今晚将揭开最后面纱。昨天,备受瞩目的主火炬点燃仪式,也首次正式向媒体泄露“天机”———将由一个巨大的机器人点燃圣火,象征对未来科技发展的描绘。
巨型机器人点燃火炬
开幕式总策划、十运会组委会大型活动部部长章剑华介绍,在今天的开幕式点火仪式中,将会在南京奥体中心主体育场的上空出现一个巨大的机器人,刷着银漆的机器人在钢索的牵引下缓缓地向主体育场北面的火炬台靠近。据了解,开幕式的点火仪式最终就是由这个机器人来完成。届时,主火炬手从北向南跑过主席台后将引燃机器人手中的火炬。随后,机器人被抬升到体育场的上空并且在钢索的牵引下由南向北朝着主火炬台方向运动。在机器人奔向火炬台的同时,前九届全运会的会旗依次竖起。整个开幕式将在机器人点燃主火炬台的那一刻达到高潮。
韦唯、蔡国庆联袂演唱
来自南京各大高校和驻宁部队的共计8000人将参加今晚的开幕式表演,这也是全运会开幕式历史上人数最少的。除了这些群众演员,韦唯、蔡国庆、满文军、钱琳、蚂蚁组合、江苏雪人组合、井冈山组合、江苏男女声组合等文艺明星也将现场放歌。
担任开幕式主创人员的都是国内大型活动界的顶级高手。总导演由南京籍的著名导演陈维亚担任,制作总监由路健康担任,音乐总监由关峡和卞留念担任,舞美总设计由著名舞美设计师陈岩担任,灯光总设计由沙晓岚担任。特别要指出的是,担任总撰稿的著名作家韩静霆先生今年已经六十高龄,却仍然富有激情和活力,他的儿子就是以“胡言乱语”痛斥不平事闻名的雪村。
文体表演展现江南水乡
十运会开幕式的文体演出主要由三大篇章组成。上篇“鼎立中华”以象征的手法展示中国人民古往今来同心同德、前赴后继铸造民族魂魄的大形象,这一章的音乐苍劲有力,富有震撼力,注重中华民族的历史厚重感,将有百名男子登台合唱,主要展示了男子雄性刚毅的一面;中篇“锦绣江南”突出了一个“美”字,这个篇章主要展示江苏的锦绣之美,水乡水韵的柔美和改革开放的壮美,音乐则是以柔美为主,主要表现了江南水乡的风土人情,《茉莉花》、《鲤鱼戏彩莲》等歌曲营造出仙境般的江南,一段由200名弹琵琶的少女演奏的《永远的江南》,将以苏州评弹的方式,委婉地展现江南女人的独有的魅力;下篇“力量神州”着意造势,表现了奔向奥运的体育大势和改革开放大潮奔涌之势,这一章是整个开幕式的重点,会歌、主题曲、点火炬等环节都纷纷在其中展现。还有现场1万余名歌舞演员和台下7万多的观众齐唱互动的大场面,空前壮观。
高科技营造烟雨江南
十运会开幕式舞台位居南京奥体中心主会场中央。舞台整体共分三层,每层高约4米,底部直径长约50米,每层均以几片钢踏板在周围连接。舞台上四处充满着“机关”,垂直或螺旋式升降梯的出口密布在舞台周边的几个点上。登上舞台的最顶层时,记者发现了几个机械钢链与舞台基部连接,赛场的工作人员随后透露,这是专为顶层舞台旋转而设计的,到时在灯光、音响的配合下,大型表演会表现得更立体更直接。
据南京奥体中心主体育场内部工作人员透露,在十运会开幕式大型表演中有一个节目,导演组只透露了该节目叫《烟雨江南》,却未曾让任何人观看。据说,这个节目是总导演陈维亚的压轴大戏,将江南水乡的柔与体育运动的刚劲结合到一起,在《烟雨江南》节目中,将通过水调节系统,使原本还是平地的舞台瞬间变成波光粼粼的水面,演员们可以在其中自在地演绎一番水乡风情。
和以往国内的大型活动电视直播主要注重现场气氛的表现相比,十运会开幕式的现场直播则将更注重画面效果与现场气氛的结合,使无法到现场的电视观众也可以欣赏到美轮美奂的开幕式表演。为了使电视画面有气氛、有形象、有细节,也更加生动,开幕式文体表演的节目编排,在细节上也充分考虑到电视直播的效果,令观众可以从中心舞台的水中看到游弋着的活生生的鸭子,在道具渔船上的鸬鹚,平添了几分生活意趣。
文/本报记者 李洁
易剑东:旗手作用已然淡化
对于十运会开幕式上各省市体育代表团旗手的选择,体育人文学者易剑东认为,其实并不用把旗手的人选看得太重,在全运会这样的比赛上尤其没有必要。这一方面是因为并非每支代表队都有国内甚至国际知名的运动员代表,更因为,十运会的赛制已经决定了各代表团对旗手的选择范围相当有限。
这次十运会赛程拉得较长,很多项目的比赛在开幕式举办前就已经结束,运动员也回到了各自地方队,不太可能为了开幕式而专程来趟南京。另外,有些项目的比赛在开幕前,如10月9日、10日刚刚开打,运动队也不太可能让他们分心来开幕式上做旗手。而那些紧接着开幕式举行的比赛,尤其是个人项目,考虑到运动员的状态调整和休息时间的保证,也不会轻易选为旗手,毕竟在体育场上的列队等待也相当消耗体力。而刘翔的比赛在十运会最后几天才开始,当旗手对他的影响不大。
易剑东认为,虽然旗手的对外宣传作用或多或少因十运会的赛制而有所折扣,但这样的赛制其实也有一个非常大的好处,赛程长和赛区广的特点在减轻一地负担、加强十运会影响力的辐射以及可持续发展性的同时,冲淡了全运会的金牌意识,“唯金牌论”一直是此前几届全运会的一大弊病。文/本报记者 李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