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京10月22日体育专电 新华社记者李铮、汪涌、蔡拥军
从八运会只有两人参加,到九运会一块铜牌、一个第八,再到十运会的4金、5银,清华大学的学生运动员在竞技体育主战场的声音越来越强。
“高校办竞技体育仅仅是举国体制的有益补充。”即使在南京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绩,清华大学领导的调子仍非常低。
而在竞技体育选材模式社会代价日益沉重的今天,以清华大学为首的高校探索体教结合、培养高水平体育人才的道路却越走越宽。他们有能力在竞技体育战场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据介绍,清华大学是从1994年开始着手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开始三年,也破格录取了像黄志红等优秀的现役、退役运动员,目的只是为了见识什么是“高水平”。
从1997年开始,清华便严格从自己每年冬天举办的体育冬令营中挑选有发展潜质的学生运动员,这些人要进清华必须在当年的全国普通高考中取得清华认可的成绩。清华每年招收学生运动员的比例是招生总数的1%,大概在30-40人。
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杨振斌介绍说,清华没有精力、也无法搞全所有竞技体育项目。根据项目的特点和本校的实际情况,他们选择了田径、射击、跳水、赛艇、篮球这五个训练强度不太大、对智商要求较高的项目,进行体教结合的尝试。
经过10年的打拼,清华的竞技体育从无到有、从弱到强。
“教育优势、科研优势、生源优势确保了高校能在竞技体育主战场发出自己的声音。”清华大学体育教研室主任陈伟强教授认为,正是这三方面的优势使清华的竞技体育取得了一点成绩。
陈伟强认为,只要给予清华体育教师足够的空间,他们的业务水平绝对不会比省队教练差。像胡凯的教练李庆就是留学德国的博士。而且高校强大的科研力量,也保证了学生们在训练时间较少的情况下收获的更高的训练质量,现在清华运动员训练时间只有专业运动员的八成。另外,随着人们价值取向的改变,有运动天赋的孩子,以前会选择当运动员,现在则有可能选择上大学。目前,清华大学和北京队在对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学生的“争夺”中已占了明显的上风。这些都是高校办竞技体育的优势。
但“高处不胜寒”,随着水平越来越高,清华竞技体育的发展也遇到了预料之中的瓶颈。
与大多数省市遇到的难题一样,缺钱也是清华办竞技体育绕不过的一道坎。十运会百米亚军胡凯,在土耳其获得男子百米冠军后对记者说:“与省、市专业队相比,我们的训练条件还很艰苦,由于学校没有室内训练场,每天冬天,教练都带着我们四处借场地训练。”
杨振斌说,清华搞竞技体育,初始投一点钱可以,但长期坚持,压力太大。现在田径、射击等几支队伍的日常开销都是靠社会赞助。如果有关部门能有一定的专项经费支持高校办竞技体育,保证高校运动队的基本温饱,学生们的运动成绩还会提高。
另外,学生运动员的身份导致清华队员参加比赛的机会也少得可怜。“只要能参加大赛,获得展示自己、提高自己的机会,我们就很满足了。”从土耳其到南京,胡凯对每次比赛的机会都非常珍惜。
清华大学有关领导也表示,以清华的精力和财力,他们不奢求单独组队参加全运会,但是希望这些学生运动员能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全国高水平的赛事。现在清华和国家体育总局射击管理中心、田径管理中心的合作都很愉快,希望其他项目也能尽快打通高校运动员参加国内正式比赛的通道。(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