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教育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国际日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 大众网主站 > 体育 > 体育专题 > 十运会 > 南京速递

失落的贵族--两大豪门辽宁和上海十运衰落解析

2006-10-01 14:08:37 SRC-132
   
 

  新华社记者李铮 肖春飞 刘卫宏

  十运会23日在南京落下大幕,在东道主江苏异军突起、老牌劲旅广东势头依旧的同时,辽宁和上海两大“传统强队”却黯然跌出前三名。失落“贵族”萧索地离开南京,将重振雄风的希望留到了三年后的北京。

  曾经的“辽老大”有514名运动员参加十运会,获得31块金牌,名列第五,首次跌出全运会金牌榜三甲,奖牌和总分也在三名以后。经济后盾强大的上海下滑得更快,他们有676人参赛,只获得26块金牌,排在金牌榜第七位,不过,上海的奖牌和总分都进入了前三名。

  “辽老大”栽在老问题上

  资金紧缺是困扰辽宁体育发展的老问题。为了备战十运会,辽宁虽然历史性获得8200万元的资金支持,但与广东、江苏超过两亿元的投入相比,辽宁体育的钱袋子还是紧巴巴的。

  缺钱带来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人才外流、后备人才断档、编制紧缺、科研水平低、训练器材老化、缺项严重。多年来积劳成疾的辽宁体育,症状在十运会上全面爆发,勉强完成了金牌保五争三的最低目标。

  辽宁代表团在十运会尚未结束时,就总结了自己表现不佳的几个原因。首先,辽宁体育正处在新老交替时期,一些传统强项几乎都是老将在勉强支撑。辽宁代表团新闻发言人韩伟民说,人才老化、教练员在训练和管理观念上已经落后,使辽宁在很多该夺金的项目上表现不佳。

  其次,人才严重流失使十运会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辽宁人打辽宁人”现象。在田径、赛艇、柔道等辽宁的优势项目上,很多辽宁人都在为江苏、广东摘金夺银。国家体育总局水上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辛群英介绍,来到南京赛艇场上的运动员有三分之一来自辽宁。辽宁省体育局局长孙永言说,以前是队员自己走,现在是教练带着队员走,辽宁的人才外流出现了新的高潮。

  第三,辽宁的体育科研比较落后,经费不足,和先进省份差距太大。韩伟民说,从比赛看,他们的奖牌和总分与竞争对手差不多,但金牌明显少,差的那么一点点就是科学训练。

  上海在南京没能找到转折点

  与辽宁缺钱相比,经济实力强大的上海在南京似乎缺了点运气。

  上海代表团副团长金国祥表示,上海代表团出征前的具体成绩目标是金牌、奖牌、总分三项有一个冲进前三,如今奖牌与总分均排在第三名,完成了出征前预订的目标。

  九运会上,上海以30.5枚金牌排在金牌榜第三。金国祥表示,十运会上海金牌数落到第七位,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上海选手这次压力过重、精神过于紧张,崔大林就跟我说过,上海选手一股气没出来,”金国祥分析说,“九运会我们也是开局不利,但后来找到了转折点:叶冲在男子花剑决赛中击败王海滨夺金。十运会我们找不到一个转折点。”

  从十运会来看,上海选手在帆船、游泳、田径等不少项目都开局不利,给后面参赛的选手增加了压力。此外,一些优秀选手意外落马:保持着亚洲纪录的女子撑杆跳选手高淑英连4米40都没跳过,还有男子沙滩排球、女子散打团体、女足,这些平时在国内优势明显的选手,都在十运会上纷纷失手。

  金国祥坦承,十运会暴露出上海运动队的一些弱点,比如教练临场指挥与应变能力,“上海女足与北京女足交手多年,赢多输少,但这次在先进一球的情况下输掉了比赛。这场比赛就暴露出教练临场指挥时的问题。”

  没落贵族蓄势北京奥运

  虽然上海、辽宁在十运会上遭遇滑铁卢,但他们仍是中国竞技体育的坚实基石。

  上海虽然只收获26块金牌,但他们得到的银牌和铜牌分别为48和44.5块,均排在第一位。这足以说明上海体育基础的雄厚实力。更为重要的是,上海为中国体育贡献了姚明、刘翔两位旗帜性的人物,他们让中国体育在奥运会上的金牌成色更足。

  在辽宁的31块金牌中,柔道、举重、乒乓球等项目的金牌,即便拿到奥运会上也毫不逊色。而在最被看重的三大球项目中,辽宁除了男排列第五位外,其余五支队伍都进了四强,更说明了体育大省的整体实力。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已经为中国贡献了17.5枚奥运会金牌的辽宁,依然是值得倚重的力量。

  辽宁省副省长、辽宁代表团团长腾卫平说,处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大环境中的辽宁经济发展势头很好,但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投入在体育事业上的资金还很有限,所以必须用有限的钱办更大的事。他说:“辽宁能到国际赛场上争金夺银的优势项目和运动员还很多,我们更看重辽宁籍的运动员在北京奥运会上为祖国争取更大的荣誉。”

编辑: 李辉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6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xinwen@dzwww.com
鲁ICP证0001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