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报新闻 媒体矩阵

大众网
全媒体
矩   阵

扫描有惊喜!

  • 海报新闻

  • 大众网官方微信

  • 大众网官方微博

  • 时政公众号爆三样

  • 大众海蓝

  • 大众网论坛

  • 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首页 >体坛聚焦

正好侃球丨一份“敢说的”退赛说明,把中性化政策又一次推上风口浪尖

2022

/ 04/14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郑昊

手机查看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郑昊 济南报道

  近日,青岛足球俱乐部正式致函青岛市足球运动管理中心,就俱乐部退出中国职业足球联赛的情况进行了说明。

  “2020-2021赛季,俱乐部作为中超新军,在资金方面存在巨大缺口,加之前任股东历史遗留的民间借贷债务,让俱乐部背负沉重包袱,面临账户被封的困境,甚至对投资方黄海集团也产生了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征战中超的两个赛季正是新冠疫情常态化的两年,联赛长期的集中赛会制以及球队‘中性名’的政策也让俱乐部的运营雪上加霜,多笔赞助款均未兑现,并最终致球队2021赛季不幸降级。”这份声明,仔细读起来其实很有“味道”。

  放眼大环境来看,青岛肯定不是第一支更不可能是最后一支退出中国职业足球联赛的队伍;但青岛的确是第一家敢去在退赛声明中拿中性化改名说事的队伍。

青岛的退赛声明很有“看头”

  矫枉过正?

  中性化改名政策还是来了

  “北京国安”“上海申花”“河南建业”“山东鲁能”“天津泰达”,这些叫了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的名字,在2021赛季中超开赛之前差点集体消失。

  事情还要追溯到2015年,中国足协颁布的《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就明确提出,改革完善职业足球俱乐部建设和运营模式,要实行政府、企业、个人多元投资,鼓励俱乐部所在地政府以足球场馆等资源投资入股,形成合理的投资来源结构,推动实现俱乐部的地域化,鼓励具备条件的俱乐部逐步实现名称的非企业化。

  说得再明白一点,中性化改名其实就是球队名称去“企业化”。再说得“狭隘一点”,就是某个企业给某个足球队赞助,那么这支球队的名称里面就不能加上这个企业的名字。

  恒大集团是广州恒大背后的金主,那么广州恒大就不能叫广州恒大;河南建业是建业住宅集团(中国)有限公司与河南省足球协会合作组建的一个足球俱乐部,所以这支俱乐部也不能叫做河南建业。

当时河南建业的球迷为了留住“建业”二字也做了努力

  “同理”的事情还很多,所以在2021赛季开始之前,中国足球圈出现了一批“留头不留发”的断腕抉择。

  天津泰达变成了津门虎;

  广州恒大变成了广州队;

  广州富力变成了广州城;

  上海上港变成了上海海港;

  山东鲁能变成了山东泰山;

  河南建业变成了河南嵩山龙门......

  国安和申花这边算幸运的,两家俱乐部通过积极的股权改革,保留住了自己的名字。

  也有选择“留发不留头”的,譬如江苏苏宁。这支2020年中超联赛冠军在2021赛季开始前选择了退出,但身为豪门的苏宁,在退出前给足了中国足协面子。

  “由于无法控制的要素叠加,江苏足球俱乐部无法有效保障继续征战中超、亚冠赛场。”在这份退出声明中,苏宁说得“很客气”。但明眼人一看就能看得出来,这里的“无法控制的要素”,其中重要的部分就是中性化改名政策。

苏宁的退赛声明写得很“客气”

  叫了几十年的名字一朝一夕间忽然无法使用,这让不少俱乐部的拥趸大呼受不了。

  但是,那一刀切的政策,还是如期来临了。

  邯郸学步

  没有人家的“美貌”却有了人家的“步态”

  曼彻斯特联、AC米兰、巴塞罗那、拜仁慕尼黑,这些耳熟能详的球队的名字,无一例外都是中性化名称成功的案例。

  但相比之下,中国的职业联赛太年轻了。纵然是从1994年甲A元年暨中国足球职业化元年开始算,到现在还不到30年的时间。而1992推动中国足球职业化进程的红山口会议上,中国足协给职业联赛的定位是由体制向市场靠拢。这到后来让万达、中信、全兴、申花等企业把各专业队接过手来。

  这使得球队其实成为了企业的子公司。

  以山东鲁能为例,在中性化改名之前,山东鲁能隶属于山东鲁能体育文化分公司。这样的分公司再往上“捋”,最终就能到达大家所熟知的国家电网层面。

  有山东鲁能、北京国安、上海申花这样稳定的,自然也有北京人和这样不稳定的——单凭名字不去追究这支球队历史的话,很难想象这是一只几乎在大半个中国流浪过的球队。

  1995年上海浦东成立;2000年变更为上海中远汇丽足球俱乐部;2003年成为上海中远三林俱乐部国际队;2006年球队迁至西安更名为西安浐灞;2007年变为陕西宝荣浐灞足球俱乐部;2009年球队更名为陕西绿地浐灞足球队;2010年球队接受中建地产的赞助冠名为陕西中建地产浐灞足球队;2011年球队更名为陕西人和浐灞队;2012年球队南迁贵阳,俱乐部变更为贵州人和足球俱乐部;2015年12月21日,球队北迁北京,俱乐部变更为北京人和足球俱乐部;2021年1月26日,俱乐部变更为北京橙丰足球俱乐部。这一系列的操作,让这支球队并没有什么准确的“定位”。

  而为了防止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足协中性化改名的政策轰轰烈烈地开始了。

  但中国职业化足球的年轻让俱乐部太过于依赖金主的投资。而诸如“北京人和”事件的发生,归根结底于因投资方变更,部分足球俱乐部多次变更名字,甚至因投资方变更城市,导致全国流浪,颠沛流离。

北京?贵州?陕西?上海?

  所以在此番中性化政策实施前,不少支持者就认为中国足协要求的各家俱乐部“地域名+俱乐部名”新命名方式,其目的就是希望俱乐部未来能够在其所在的城市中更有归属感,更能够与当地的球迷融为一体。

  可大环境,似乎并不允许。当年轻的中国足球依赖于金主的程度越来越高时,一刀切的政策猛然间把中国足球又推向了深渊。

  还没有到欧洲强队的水平,但现在却在学习着欧洲强队的管理模式。

  对还是不对,每个人心中都有杆秤。

  复制粘贴

  三方合力而非三足鼎立

  俱乐部、金主、中国足协,原本是应该合力推动中国足球发展的三方,现在却在大环境下各有各的想法。

  俱乐部连年亏损在中国足球的大环境下已经不是什么秘密,在这样的背景下,投资者希望通过冠名实现部分广告效应的回报。可就当这“小九九”的算盘刚刚拨动一枚珠子的时候,中性化改名政策便不期而至。

  不用去说遥远的欧洲足球,就算是原本让中国球迷“看不上”的武里南联,其联赛转播权的分成、场地广告牌的收入,甚至俱乐部衍生产品的开发,包括培养年轻球员的转会,都已经做得相当成熟。

  但到了中国足球这里,却变成了“和尚念歪经”。

  以U23政策举例,这项在2017年便开始实行的政策其本意是让各俱乐部抓青训,为更多本土年轻人提供比赛锻炼的机会。但也正是这个政策,让许多适龄的本土球员失去了本该拥有的机会,而U23的运动员的身价,也伴随着政策水涨船高,溢价现象十分严重。

  U23政策后限薪令便如火如荼地开展了起来,这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中国的俱乐部在亚冠赛场上丧失了竞争力。

  在中国足球跌入谷底的时候,一则中性化改名政策又不期而至,这让不少“金主”纷纷逃离了中超赛场。

  现在的中国足球,需要的是“稳定”而非“折腾”了。

责编:解西伟

审核:辛然

责编:辛然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