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洋:念“山水经” 吃“绿色饭”

2017-08-09 07:02:29来源:南方日报作者:

  (原标题:雁洋:念“山水经” 吃“绿色饭”)

  南方网红

  南方名记

  汤凯锋工作室出品

  8月的阳光十分猛烈,走进粤东山麓阴那山下的阴那村,薄雾缭绕,涧水潺流。

  “我家种的绿茶,全生态、香;山里的鸡骨草,消炎……”77岁的陈秀英冲了壶绿茶,给暑期到访的游客们介绍客家特产。她和儿子李赞隆在村口开起了小店,虽是小本生意,却经营得有声有色。

  这是老人“不曾敢想的生活”。李赞隆读初一那年遭遇了一场大雨,湿答答的衣服贴在身上,竟得了风湿病,还落下残疾,家里成为村里最苦的家庭。“不读书了,只能学做衣服之类的,总要谋生。”李赞隆说。

  改变命运的,是绿色发展。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理念深入南粤大地。作为“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区的典型代表,雁洋镇创新机制,引领群众念好“山水经”,共建共享生态资源,实现绿色产业集聚发展,绿水青山切实变为“金山银山”。

  南方日报记者 汤凯锋 李春江 唐林珍 张蜀梅

  实习生 许兆祺 通讯员 翁尚华 梅州报道

  坐上生态旅游的列车

  阴那村毗邻雁南飞茶田和雁鸣湖旅游度假村,千年古刹灵光寺坐落在村内。“景区相连,吸引游人,游客量每年增加,农副产品有较好的销路。”李赞隆告诉记者,在旅游的拉动下,“身残志不残”的他,种起了茶叶,卖起了特产。

  “全村900多人,大部分村民都在旅游产业链上。”阴那村村支书陈小菊说,为了更好地融入绿色发展,该村与周边村庄联动,建设有客家特色的美丽新村。

  相隔数公里远的南福村,绿色的“柚海”在风中翻动。该村整合125户330多个果园,打造出3000多亩的休闲金柚公园。

  三高农业与特色旅游的有机结合,吸引了90后大学生黄裕济。毕业后,与大多数年轻人追求留在城市不同,黄裕济选择回家,创办“裕兴农业服务超市”,专业提供以金柚为主的农资服务。在金柚公园内,黄裕济家也有近三十亩果园,每年产量约8万斤,仅柚子的年收入就有十多万元。

  “全镇8000多户人家,有超过一半的家庭都在旅游产业的列车上,全镇农家乐、旅店数量超过300家。”雁洋镇党委书记王宏基告诉记者,旅游产业的发展有很强的辐射作用,该镇金柚、茶叶、葡萄、火龙果等农副产品多元丰富。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得到解决,景区、学校吸引就业1500人以上。

  数据显示,2012年,雁洋镇旅游人数为337万人次,旅游收入27.9亿元。至2016年,全镇旅游人数为745万人次,旅游收入79.1亿元。期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由72.76亿元,上升至100.1亿元。

  “红色文化,雁洋是叶剑英元帅的故乡;生态休闲,雁洋有雁南飞茶田、雁鸣湖旅游度假区;我们村村联动,建设美丽乡村,发展客家民俗、饮食文化;我们弘扬 足球之乡 文化,吸引富力足球学校落地……”王宏基认为,从发展三高农业,到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产业,雁洋一直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走出生态、文化、旅游、农业、农村等于一体的绿色发展之路。

  共建共享凝聚发展力量

  雁洋镇位于粤闽赣交界地区,距广州、深圳5小时车程。与很多欠发达山区相似,“八山一水一分田”,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一直是道难迈的坎。

  桥溪村位于阴那山五指峰西麓,离镇区约8公里,村里常住人口40多人,户籍人口200多人,旅居海外及港澳台的则有约6000人,是隐藏于大山的“华侨村”。村中至今仍保留着继善楼、世德楼、宝善楼等客家特色建筑。

  “森林一样的地方,猴子都不用着地。”这是历代村民对村里生态的赞许。“但在过去,这里不通路、不通电,村民只能 走出去 谋发展。”朱新辉说,到2010年,美丽的生态和独具特色的文化,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农家乐渐渐多了,乱搭建,乱排污,污染严重……”

  朱新辉说,为了凝聚群众力量,桥溪村在开发中突出“共建共享”,一方面做通群众工作,拆除违建;一方面保障群众利益,明确门票收益的25%归村里所有。

  2013年,桥溪村景区对外开放。到2016年,村人均年分红3000多元。“切实得到了实惠,大家都支持发展。”朱新辉说。

  将散乱的资源,通过整合挖掘,使生态、文化、农业等资源实现聚变,是将绿色优势转化为发展力量的重要途径。

  雁南飞茶田有限公司总经理谢斌对此颇有感触。谢斌是雁南飞从茶田到茶园,从茶园到景区的亲历者,扎根20多年,他一直在做的,就是整合旅游与农业,引领农业生产和经营规模化、专业化发展。

  “整合的过程是艰苦的。”谢斌举例说,一次,他与一位杨姓村民商量征收果园时,村民直接跪在他面前,“怕果树没了,活路就没了。”为此,谢斌引导村民转为景区工作人员,景区逐年发展,村民收入随之涨高,供完孩子读完大学后,杨姓村民专门前来感谢,“帮他早早放弃低端生产,抢了转型先机。”

  如今,雁洋镇处处是风景,田间地头透出丰收的景象,在数十公里的土地上,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群正在集聚。目前,全镇有1家国家5A级景区、3家国家4A级景区及阴那山五指峰、桥溪古韵共六大旅游景区。

  吸引新兴产业集聚

  雁洋镇镇长刘志刚认为,绿色发展使村民“家门口就有饭吃”,一些社会问题迎刃而解。

  而更让当地群众期待的,是近年来,一些生态环保的特色新兴产业正在雁洋兴起。

  “苹果、三星、华为、新能源汽车等很多产品使用的铜箔,都是我们这里生产的。”走进嘉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机器正在旋转,将微薄的铜箔送入各个生产工序。公司董事长廖平元高兴地告诉记者,该企业是绿色环保产业,正是看中了雁洋的生态和人文基础,他们才落地雁洋,并抓住有利先机,扩大生产规模。

  铜箔产业,是随着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的发展,而兴起的新兴产业。此前,受资源和技术限制,全球铜箔的生产主要在美国、日本等国,市场供需十分紧张。

  至今年6月10日,该公司已拥有知识产权190项,其中技术专利111项(含国家发明专利20项、实用新型专利91项),注册商标5项(含广东省著名商标2项);拥有科技成果76项,其中省级高新技术产品12项、省名牌产品2项。

  创新驱动发展。2015年10月,嘉元科技在新三板上市成功,成为国内首家进入资本市场的铜箔专业生产企业,也是梅县区第一家在“新三板”挂牌的企业。该企业前后三次融资约2.2亿元,不断扩大生产规模。

  嘉元科技只是其中一个代表。目前,雁洋镇共集聚了3家A股上市公司“梅雁吉祥、宝新能源、超华科技”、2家新三板上市公司“嘉元科技、客家园林”、1家美股上市公司“卡莱轮胎”,实体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对话

  梅县区区委书记钟光灵:

  建设特色小镇 振兴县域经济

  南方日报:近年来各地兴起的旅游景点很多,您认为雁洋镇“特”在哪里?

  钟光灵:雁洋“特”在一二三产业都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的特色之路。长期以来,雁洋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通过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群众参与,推动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雁洋的第二产业以新型工业为主,有3家A股上市公司,1家美股上市公司,2家新三板上市公司。这些企业走出一条在绿水青山之下如何发展工业的新型发展之路。雁洋在一二三产业都有基础,都能互为补充,互为融合。

  南方日报:在加强特色小镇建设的过程中,梅县区如何引导群众共建共享?

  钟光灵:我们注重把惠民优旅的理念贯穿于各项工作,尤其是获评全国首批特色小镇后,我们精心做好规划,坚持因地制宜谋划功能产业布局、风格风貌管控、开发强度控制等,加快推动项目落地,推进环镇路改造,补齐民生短板。同时,我们突出精细化管理,不断提高文化旅游产业整体发展水平。

  南方日报:目前各地都在大力推进特色小镇培育工程,梅县区将如何发挥雁洋镇的建设示范效应?

  钟光灵:雁洋镇是梅县区特色专业镇的代表。我们将以雁洋镇为示范点,不断探索总结经验,在特色文化、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方面联动发力,争取打造更多名副其实的特色专业镇,通过发展特色小镇,为振兴县域经济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小镇名片

  雁洋镇位于粤闽赣三省交界的梅州市梅县区东北部,是叶剑英元帅的故乡、全国重点镇、广东省中心镇。全镇总面积188平方公里,山林面积22万亩,绿化率达76.8%。雁洋辖27个村,2个居委会,28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3525人。

  雁洋生态优美,古时多为湖洋低洼水田,大雁成群,常聚于此,故名“雁洋”。近年来,在生态文明建设、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雁洋镇走出生态、文化、旅游、农业、农村于一体的绿色发展之路。全镇有1家国家5A级景区、3家国家4A级景区及阴那山五指峰、桥溪古韵共六大旅游景区。全镇生态产业集聚,有3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A股上市公司、2家新三板上市公司、1家美股上市公司及华银集团等近百家企业。2016年,雁洋镇农村经济总收入100.1亿元,同比增长7.4%,固定资产投资8.09亿元,同比增长54.3%,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6.21亿元,“两税”收入9.1亿元。

  雁洋镇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镇”“中国十大美丽乡镇”“广东省诗词之乡”“广东名镇”“广东省宜居示范城镇”等荣誉称号。2016年,雁洋入选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新闻